嫡长子李承乾: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场外股票配资
李承乾作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那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名字都是李渊以承乾殿所取,寓意着继承乾坤,妥妥的皇位接班人。李渊在世时,李承乾就被封为恒山王,备受宠爱。李世民登基后,立马册封年仅 8 岁的李承乾为太子,还精心挑选了孔颖达、陆德明等大儒名师教导他,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一代明君。
李承乾起初也不负所望,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仁孝。老师李纲腿脚不便,他每次都亲自搀扶迎接,虚心求教,李纲病逝后,还亲自立碑纪念。12 岁时,李承乾就开始处理政务,听讼断案,展现出不错的政治才能,李世民出巡期间,让他监国,他也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众人赞誉。
但随着成长,问题接踵而至。首先,李承乾骑马摔伤腿后,落下残疾,这让他内心自卑敏感。加上母亲长孙皇后早逝,他缺失了关键的情感支持,性格逐渐变得乖张叛逆。
李世民对次子李泰的过度宠爱,成了压垮李承乾的最后一根稻草。
展开剩余89%为了保住太子之位,李承乾先是派人刺杀李泰,失败后,竟妄图效仿父亲的玄武门之变,联合侯君集、李元昌等人起兵谋反。可他哪有李世民的谋略与果敢,事情还未发动就败露了。
李世民痛心疾首,念及父子情分,没有处死李承乾,只是将他贬为庶人,流放黔州。曾经的太子,就这样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令人叹息。
庶三子李恪:有才无命的悲剧皇子
李恪,这位李世民的庶三子,有着极为特殊的身世,他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杨氏。这使得他身上流淌着隋唐两朝皇室的血脉,出身高贵非凡。
自幼,李恪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与果敢,文韬武略皆远超同龄人,李世民对他的宠爱程度,丝毫不亚于对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们,还曾多次公开称赞:“吴王恪英果类我!”
李恪的成长之路也颇为顺遂,武德三年(620 年),年仅 2 岁的他就被封为长沙郡王,之后又相继改封汉中郡王、汉王、蜀王等,所授官职也皆是要职,如益州大都督等,虽因年幼多未赴任,但足以见李世民对他的栽培之心。成年后,他前往封地任职,在安州等地,政绩显著,声望颇高,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贞观十七年(643 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次子李泰因与李承乾夺嫡时的种种行径也被排除在外,李世民的目光投向了李恪,有意立他为太子。
可这一想法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长孙无忌作为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皇后的哥哥,在朝中权势滔天,他一心扶持自己的外甥李治上位。
他以李恪的母妃身份说事,称其为隋炀帝之女,若李恪继位,大唐江山恐有变数,且违背立嫡立长的传统制度。李世民虽深知李恪的才能,无奈长孙无忌势力庞大,朝中众多大臣也因种种缘由倒向李治,最终李世民放弃了立李恪的念头。
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更是大权在握。永徽四年(653 年),高阳公主谋反案爆发,长孙无忌借机诬陷李恪参与谋反,李恪就这样被无辜卷入政治漩涡,含冤而死,年仅 34 岁。直到多年后,李恪才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吴王爵位。他的一生,空有一身才华与抱负,却因出身与政治斗争,沦为了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嫡四子李泰:聪明反被聪明误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作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嫡次子,那可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自幼聪慧绝伦,喜好文学,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颇为在行,藏书万卷,才华横溢程度丝毫不逊于兄长李承乾。
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那是毫不掩饰,特许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自行招募学士,这可是其他皇子想都不敢想的特权。贞观十二年(638 年),李泰在司马苏勖的劝说下,效仿古代贤王召集宾客著书立说,上表奏请编撰地理学著作《括地志》。
李世民欣然应允,李泰就此招揽了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等一众饱学之士展开修撰。为了支持儿子的学术大业,李世民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多次亲临李泰府邸关心进度。
历经数年,这部旁征博引、涵盖贞观十道 358 州地理风貌、沿革、山川城池、古迹传说等诸多内容,足足 550 卷的鸿篇巨著《括地志》终于问世。李世民龙颜大悦,将其珍藏于秘阁,赏赐李泰万段物品,参与编撰的学士们也都雨露均沾,得到丰厚赏赐。
因着这份宠爱,李泰的王府规格、赏赐待遇,甚至一度超过了太子李承乾。出门有小舆代步,府邸得了洛阳城的并坊地,修成 “魏王池”,水域三百亩,占尽风光。可这过度的荣宠,却让李泰的心思逐渐跑偏,生出了夺嫡之心。
他招募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等二十余人作为心腹,又让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管理王府,暗中连结朝臣,朝堂之上一时暗流涌动,不少大臣纷纷倒向李泰。
太子李承乾本就因足疾而自卑敏感,母亲长孙皇后早逝后,父亲的爱又被李泰分走大半,如今见李泰势大,深感地位岌岌可危,被逼无奈之下,竟妄图效仿父亲当年的玄武门之变起兵谋反,结果事情败露被废为庶人。
李承乾谋反被废,李泰看似离太子之位近在咫尺,可他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自己前程。他对皇位的急切渴望和背后的小动作,早已被李世民看在眼里。
李世民深知,若立李泰,一来等于承认皇位可凭手段谋取,这无疑是打自己的脸,毕竟他的皇位得来就伴随着血腥的玄武门之变,他绝不愿儿子重蹈覆辙;二来李泰如此行事,若上位后,李承乾和李治恐有性命之忧,兄弟相残的悲剧必将再次上演。
为了保全儿子们的性命,让大唐皇室不再陷入血腥纷争,李世民痛定思痛,最终放弃了立李泰为太子的念头,将他降爵为东莱郡王,不久后贬居均州郧乡县。虽然后来又进封濮王,但李泰终究与皇位失之交臂,只能在悔恨中度过余生,于永徽三年(652 年)病逝,年仅 35 岁。
庶五子李祐:荒唐谋反的纨绔子弟
李祐,这位李世民的庶五子,他的母亲是阴妃,其母族与李唐有着不共戴天之仇。隋末天下大乱时,李祐的外祖父阴世师,作为隋朝大将,不仅杀死了李渊的小儿子李智云,还丧心病狂地把李渊家族的五庙墓葬给挖了,这等深仇大恨,李渊铭记于心,待攻入长安后,便将阴世师满门抄斩,唯有阴世师之子阴弘智和幼女阴月娥,因年幼逃过一劫,阴月娥后来还被没入掖庭为婢,机缘巧合下成了李世民的妃子,生下李祐。
或许是因这复杂的身世背景,李祐自幼便不受李世民待见。他生性顽劣,对读书识字毫无兴趣,整日只知纵情游猎,沉迷于山野间的追逐,与一帮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小人厮混在一起,成日里惹是生非。
李世民念及父子情分,也盼着他能改过自新,多次下诏责备教导,还特意选派正直敢言的权万纪去齐州担任长史,期望能约束管束他。权万纪到任后,尽职尽责,对李祐的荒唐行径绝不姑息,不仅严厉斥责他的狐朋狗友,还禁止李祐随意出城打猎,将他那些用于玩乐的鹰犬统统放走。
这可惹恼了李祐,在他那狭隘的认知里,只觉得权万纪故意与他作对,断了他的 “快乐源泉”,于是对权万纪怀恨在心。而李祐的舅舅阴弘智,心怀鬼胎,为了自己的私欲,竟怂恿外甥招募壮士自保,还推荐了燕弘信等人帮他暗中招募死士。在这些不良因素的催化下,李祐愈发胆大妄为。
当与权万纪的矛盾彻底激化,权万纪将李祐的种种恶行上报朝廷后,李祐惊恐万分,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半路射杀了权万纪,而后在慌乱与无知中,征发封地内 15 岁以上男子,妄图起兵谋反。
可他哪有什么真本事,这场叛乱简直就是一场闹剧,毫无组织纪律,几州将领对他的命令置若罔闻,各县百姓也无人响应。最终,齐州兵曹杜行敏轻松平定叛乱,活捉了李祐。
李祐的叛乱被迅速平定,他以谋反罪被贬为庶人,随后被赐死,落得个凄惨下场,如此行径,自然是彻底与皇位继承资格绝缘。
九子李治:“鹬蚌相争” 后的受益者
在李承乾与李泰争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之际,李治宛如一股清流,置身事外。李治自幼便展现出 “宽仁孝友” 的特质,这在充满权谋争斗的皇室中显得尤为难得。
小时候学习《孝经》,面对太宗的提问,他对答如流:“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这番回答让太宗龙颜大悦,直夸他足以事父兄、为臣子。
在日常生活中,李治的仁孝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太宗生病时,他亲尝汤药,甚至亲自为父皇吮痈,日夜守在榻前,扶辇步从数日,其孝心天地可鉴。
长孙无忌作为朝中重臣、凌烟阁第一功臣,又是李治的亲舅舅,在立储一事上有着极大的话语权。他深知李治性格仁厚,易于掌控,一旦李治登基,长孙家族便能继续维持外戚权威。出于这样的政治考量,长孙无忌坚定地站在了李治身后,力挺他成为太子。
李世民权衡再三,一方面,李治的 “仁孝” 美名早已传遍朝堂,群臣对这位皇子好感颇高;另一方面,立李治为太子,既能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再度上演,又能平衡朝中各方势力。
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立李治为太子,将大唐江山的未来托付给了他。
李治的优势与潜力
李治看似柔弱,实则有着诸多隐藏优势。他自幼在李世民身边长大,十六岁被立为太子时,都未曾接触大臣,自然没有拉帮结党的机会,这让李世民极为放心。
要知道,朝廷党争可是皇帝的大忌,一旦皇子参与其中,为了小团体利益,就很难再对皇帝一心一意效忠,甚至可能为夺皇位发动政变,威胁皇帝安全,所以皇帝对皇子结党向来是毫不留情地打击,哪怕是亲生儿子。
李承乾与李泰,就是因为大肆结党、培植势力、相互争斗,才被李世民双双放弃,这也为李治创造了上位良机。
再看李治的性格,长孙无忌觉得他仁弱,日后好掌控,便全力支持他;李世民也因他外表柔弱,一度担心他守不住大唐江山,还曾想改立吴王李恪。但实际上,李治并非真的懦弱。
李泰为争太子之位,吓唬李治说:“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 因汉王李元昌参与了李承乾谋反,而李治与李元昌关系好,李泰企图借此让李治害怕退缩。李治听后 “忧形于色”,等李世民再三询问,才道出实情,这一招既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李泰的阴险,又博得了父亲的同情。
他很清楚,若是马上向李世民告状,有打小报告之嫌;当场与李泰争吵,只会两败俱伤;若真懦弱,恐怕只会暗自害怕,哪敢提醒父亲。这般分寸拿捏,足见他胆大心细、机智敏锐。
平日里,李治表现得十分听话。被立为太子后,更是堪称完美,极为孝悌,亲自为父亲吸吮痈疮,还主动关心废太子李承乾与李泰的衣食起居;处理朝政时,不懂就问,谦虚谨慎,赢得父亲与大臣们的一致认可。
虽说他也曾犯错,在父亲病重时,与父亲的才人武媚私通,但好在未被察觉。
综合来看,李治凭借自身性格、成长经历所造就的优势,加上舅舅长孙无忌的强力支持,以及恰当的时机,最终脱颖而出,登上皇位场外股票配资,续写大唐篇章。
发布于:黑龙江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实盘合规配资网_实盘合规配资_配资实盘股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