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财评社联华金融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图片
广发证券(000776)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老牌劲旅,近年来却因一系列严重的合规问题和业务挑战而陷入信任危机。从投行业务的接连造假风波到财富管理业务的业绩下滑,再到最近因保荐项目上市当年即亏损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广发证券(000776)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合规隐患与业务转型双重挑战。
2025年1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指出,广发证券(000776)因其保荐的北方长龙(301357)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发项目在上市当年即出现亏损而被出具警示函。同时,保荐代表人杨伟然、赵鑫也被采取监管谈话措施。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广发证券(000776)在投行业务中的风险控制问题,也揭示了其在业务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投行业务:合规问题频出,信誉几近崩塌
广发证券在投行业务中的违规行为早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2024年9月13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宣布对广发证券进行为期一年的“拉黑”处理,禁止其参与网下询价和配售业务。这一处罚不仅揭示了广发证券在承销、保荐及询价等环节存在的严重合规性问题,也进一步打击了其市场信誉。在多个IPO项目中,广发证券存在报价不合理、内控失效等问题,导致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其中,新特能源和德芯科技等项目的失败尤为突出,这些项目不仅业绩滑坡,核心技术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
更为严重的是,广发证券近期因保荐北方长龙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发项目失败而再次受到监管层的关注。该公司在上市当年即出现亏损,引发了证监会的强烈反应。广发证券及其两名保荐代表人杨伟然、赵鑫因此受到了严厉的行政监管措施。这不仅是对广发证券的一次重大打击,更是对其内部风控体系的严峻考验。
财富管理业务:转型之路艰难,业绩承压
面对投行业务的急剧缩水,广发证券试图通过加码财富管理业务来弥补损失。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尽管广发证券推出了“智汇企业家办公室”,旨在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但其财富管理业务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2023年广发证券的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14%,整体营业总收入亦呈现下滑趋势。
此外,广发证券旗下基金管理公司的业绩同样不容乐观。虽然易方达基金和广发基金管理的权益基金规模分别达到7,430亿元和3,498亿元,位居行业前列,但在市场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公募基金降费和交易佣金费改的影响,广发证券在财富管理业务上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自营业务:亮点背后的风险隐忧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广发证券在自营业务方面依然表现出一定的韧性。根据2024年三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6%至191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至68亿元。其中,自营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13%和853%至59亿元和23亿元,主要得益于公司在权益资产上的积极布局以及债券市场的稳健表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广发证券的利息净收入持续下滑,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45%至14亿元。这表明,尽管自营业务有所增长,但资金成本的上升和融资规模的收缩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自营业务的亮眼表现并未能掩盖其在风险管理上的潜在隐患。
海外拓展背后的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国内市场面临的困境,广发证券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24年7月,广发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实缴资本增加至82亿港元,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此外,广发证券还获得了参与互换便利操作的资格,首批申请额度已超2000亿元,这无疑为其未来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在全球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海外业务的扩展能否真正成为新的增长点仍充满不确定性。
新领导班子能否扭转颓势?
在管理层层面,广发证券迎来了新一轮的高层变动。秦力和欧阳西两位曾因康美药业造假事件被降职的高管重新获得重用,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环境和复杂的内部治理结构,新一届管理层能否带领广发证券走出困境,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广发证券正处于合规隐患与业务转型的双重挑战之中。投行业务的连续失误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声誉,也暴露了其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财富管理业务虽有亮点,但仍需克服诸多难题;自营业务虽表现亮眼,但利息净收入的下滑仍需警惕。面对这些挑战,广发证券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优化风险控制机制,若不能有效解决现有问题,广发证券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或将岌岌可危。
注: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撰写联华金融,旨在客观分析广发证券,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实盘合规配资网_实盘合规配资_配资实盘股票观点